2014-08-20 来源:信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浏览:665
信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 意 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开发区,各市直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幅提升我市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了一大批新应用、新业态、新产业和新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引领着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持续影响着经济社会变革,信息化已成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信息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融合应用日益广泛,正处于全面渗透、深度应用的提速期。但应当看到,我市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信息产业特别是新兴业态总量小、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不强、信息化整合和应用水平较低、发展机制和环境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信息化水平低已成为制约四化同步发展的突出短板。 把握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发展和“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快信息化建设,对促进我市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有利于提升“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水平,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促进民生改善,加快实现富民强市。因此,必须切实把加快推进信息化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科学谋划,破解瓶颈,拉长短板,跨越发展,在推动“三化”协调的同时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二、加快推进信息化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打造“ 一市一区两枢纽一基地”(即将信阳打造为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级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枢纽、中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并积极创建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市)为依托,以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为目标,强化开放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把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放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推动信息消费、智能产品跨越发展,打造全省重要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区域电子商务中心,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信阳,在加快推进信息化中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 (二)基本原则。 ———基础先行,超前发展。把信息基础设施放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位置,将宽带网络作为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纳入经济社会优先发展领域,加快建成适度超前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开放引领,创新发展。以开放促创新、促发展,积极引进优势企业、新兴业态、优秀人才和营销、管理、服务模式,加快关键核心信息技术和产品研发与应用,加强应用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 ———市场主导,改革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推动资源开放共享和企业公平竞争,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促进技术和产业结合、产品和服务结合、产业和应用结合,增强信息化发展内生动力。 ———融合互动,同步发展。从信息技术驱动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需求牵引两个角度,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推动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渗透、互动与融合,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完善环境,安全发展。加强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规范发展秩序,加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普遍服务,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加强网络治理,切实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营造安全诚信有序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在全省的位次明显前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的良好局面。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20Mb/s(兆比特/秒)和4Mb/s,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和农村宽带进乡入村。“两化”(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阶段性成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50%。农村信息服务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每个行政村建成1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目标。基本实现政务和民生信息化,8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和70%以上公共服务实现在线办理。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150亿元以上,手机产能达2000万台,建成1家以上国家级或省级科技研发中心,形成企业配套、研发、质检和认证齐全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体系。信息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到2020年,全市信息化总体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完善、应用水平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安全总体可控的智慧信阳。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s和12Mb/s,下一代移动通信网和基于IPv6(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下一代互联网实现规模商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两化”深度融合成为新型工业化重要特征和创新驱动主要动力,农业农村信息化全面引领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电子化、网络化全面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智能终端(手机)企业发展到50家,完成投资达到300亿元以上,工业产值突破700亿元,手机产能达到10000万台,建成2到3家国家级或省级科技研发中心。 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实施宽带信阳建设工程,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突出融合发展、智能化发展和平台建设三大重点,为“四化”同步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一)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信息基础专业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有效衔接,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保障宽带网络建设与通行。做好信息基础设施与交通、电力、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工作,推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等所属公共设施及市政设施、公路、铁路、机场等公共设施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开放,统筹城市地下管线规划,促进光缆、管道、基站等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通信机房、无线室内覆盖系统、住宅区光纤宽带网络等一体化建设,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应用新技术,促进资源节约。 (二)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升级改造,规范城市住宅小区和住宅建筑网络设施的建设行为,禁止违规设置城市住宅小区网络进入壁垒。持续扩大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推动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扩大规模,扩大重要区域和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覆盖范围,构建覆盖市区的高速光纤宽带网和移动互联网。积极开展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加快互联网数据中心、支撑系统演进升级,推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工作。全面推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完成广播电视信号由模拟向数字转化,本着对等开放、合理竞争的原则,实现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和网络互联互通。支持智能终端、互联网电视企业参与“三网”融合建设。 (三)构建基础服务平台。突出抓好数据中心、呼叫中心、云计算平台建设,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加快数据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呼叫服务产业,加快信阳呼叫中心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呼叫服务产业基地。积极引进云计算数据中心,推进云计算平台建设,建设处理能力强、存储容量大、安全可靠、布局合理、适应不同应用需求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四)建设安全可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加强对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统筹协调,建设信阳市网络信息安全管控平台,推动信息化与信息安全保障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安全防护,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强化基础信息网络和信息安全监管,提升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密码保障基础设施作用,推动密码技术在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安全方面应用。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责任制,大力发展身份认证、网站认证和电子签名等网络信任服务,强化重点领域和重要系统信息安全保障,构建安全可信的生产、运行和消费环境。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管理,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四、扩大信息消费需求 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机遇,以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重点,培育发展信息技术新兴业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生产方式转变与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施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中西部重要的主体集聚、业态多样、环境优良的区域电子商务中心,构建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交通网络、金融结算协同发展的区域竞争新优势。加快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实体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和物流配送“四位一体”融合发展机制,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由产品销售向产业链上下游采购、分销延伸。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区域性、行业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鼓励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和鼓励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商业模式,重点推动有条件的生产资料经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动综合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专业化、特色化网络零售平台做大做强,培育中小网商,推动中小企业普及应用电子商务。利用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拓展电子商务应用,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电子商务“园中园”,发展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电子商务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积极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积极培育壮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服务业规模。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发挥智能终端制造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移动软件及应用企业,推动移动互联网和各种终端、行业融合,培育智能终端、软件及应用研发、内容与服务一体的产业链。发挥产业联盟协同创新优势,建设物联网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和统一标识资源管理三大平台,面向企业供应链管理、交通、环保、物流、食品药品溯源、精准农业等领域开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探索建立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积极开发满足不同需求的云服务模式,推动云计算服务在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工业制造等领域商业化运营,支持云计算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展大数据应用,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加工应用数据库,提供数据挖掘分析、精准营销和商业智能等大数据应用服务。 (三)丰富信息消费内容。积极发展网络视听、数字内容、新兴媒体等现代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基于新型传输方式的网络视听、新兴媒体产业,推动发展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视频等融合业务,形成网络出版、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产业链。发展生活资讯业,建设面向餐饮、娱乐、购物、旅游等日常生活消费的资讯服务平台。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鼓励各类网络文化企业提供健康向上的信息内容,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传播新秩序。 五、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承接产业集群式转移为抓手,以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品为主攻方向,推动特色电子信息产品创新能力和软件业支撑能力提升,引领和带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加快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实施智能终端(手机)产业集群引进工程,打造全省重要的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基地。依托信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智能手机制造和电子部件生产产业集群。打造电视整机、液晶模组、包装等智能显示终端产业链;打造手机外壳、按键、主板、话筒、摄像头等智能通信终端产业链;打造蓝光光头、光碟、芯片、播放器等数码影音终端产业链。同时围绕上述三大产业链,引进上下游关联配套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协作配套能力。 (二)创新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立足现有基础,依托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推动产业链整合,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新型节能光源、新型电池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扩大产业规模,构建全链条竞争优势。以重点整机和信息化应用为牵引,多渠道引进电子元器件、核心芯片及集成电路技术和企业,引导产业资源向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和地方集聚,形成规模效应。鼓励电子信息企业向高端终端方向发展,支持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一体化转型。 (三)加快提升软件业支撑能力。实施软件业集聚发展工程,以适应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业态应用需求为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知名软件企业落户我市,鼓励本土软件企业适应市场需求,通过软件园项目建设,带动信阳软件行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满足工业、交通、电子商务等领域需求的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基础软件产品规模。加强智能终端、智能控制、智能分析、数据处理、信息安全等关键软件开发应用,鼓励企业面向国内外市场开展信息技术外包及软件研发外包服务。支持软件应用商店、软件即服务等服务模式创新,引导软件企业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信息技术服务商转变,引进和扶持一批信息系统咨询、规划设计、运行维护企业,提升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协同创新水平。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高水平规划建设软件园区,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整体实力。支持鼓励大中型企业剥离信息技术研发机构,面向行业、社会提供信息化综合服务。 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坚持全面融合、深度应用、拓展提升的发展方向,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与城镇化协同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广泛融合,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努力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格局。 (一)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围绕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运用先进数字化装备、工业软件和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改造传统设施、装备和生产工艺,重点在钢铁、建材、纺织等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建设行业节能环保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和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加强对能源利用、污染排放的实时监控和精细化管理。加快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推动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及全流程集成,全面推行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重点支持制造企业积极发展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应用,创新发展工业控制芯片、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促进传统制造向“现代智造”转型升级。加快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支持和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深化会展、创意、租赁、技术服务外包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依托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企业,推动建设专业信息服务平台,面向行业、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等服务,打造“两化”融合试验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 (二)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数字城市示范工程,促进城市建设规范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城市服务智能化。重点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等智能系统,加快推进供排水、供气、防灾、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提高面向残疾人的信息无障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以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为基础,统筹城镇规划、市政、交通、住房保障、应急指挥等系统资源,构建协同、高效、安全的城镇运行管理体系。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和文化服务模式,构建广覆盖、易使用、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整合城市社区服务资源,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提高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力争在顶层设计、打破信息孤岛、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健全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加快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广泛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各领域的应用,支撑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展精准农业示范,加快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加强农业生产环境及防灾减灾监控、农业投入品监管及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监测,建立农资和农产品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构建以特色农产品交易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发展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经营业态。依托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建设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管理规范、机制完善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开展农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 (四)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政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构建全市完整、统一、安全的电子政务网络,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平台,扩展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和服务功能。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试点建设与应用工作,推进信息基础资源共建共享,为各部门提供按需申请、弹性化的信息计算、存储、传输和基础服务资源,构建集约化、低成本、高效协同的电子政务发展新模式。加快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整合公共数据资源,重点推进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和文化等信息资源库建设,促进社会大数据应用。党政机关政务信息系统建设要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实施,防止重复建设和频繁升级。建立共享共用机制,加强资源整合,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降低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升级等方面费用。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行无纸化办公。 (五)提升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水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建成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设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加快数字化医院建设,推进远程医疗试点工作,推广应用“居民健康卡”,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数据库。加快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建设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平台,深化人口信息共享与应用。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工作,建设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系统和社会保险资源数据库,建设覆盖乡村社区、实现多险种跨区接续和跨部门应用的社会保险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全社会房产、土地、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文化产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旅游服务云平台和运行监测调度平台,构建全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涵盖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污染源控制、生态保护的环境监控体系,及时公布环境信息。 七、创新信息化体制机制 以集约、高效、开放、竞争为重点,完善发展机制,整合要素资源,强化创新驱动、人才保障和政策支持,优化建设环境、消费环境和营商环境,不断增强信息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转变管理方式。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非禁即准,鼓励大胆创新先行先试。进一步完善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分级管理机制,信息化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加强对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的综合平衡、论证评估、审批核准和过程监管,加强对政府部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费用的预算管理,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重复建设。 (二)强化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统筹信息化投资,优先支持基础性、公共性重大示范项目建设。逐步扩大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充分运用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信息化关键技术研发、试点示范等。积极落实自主创新财税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小微企业减免税政策,落实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制定我市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电子商务、推进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引进的配套政策。 (三)优化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以企业主体的多元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类企业和资金参与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服务业创业投资扶持政策,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支持软件、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企业创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信息基础设施和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募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债。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集合信贷业务,为中小网商提供小额贷款服务。金融机构按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金融政策,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小微企业予以优先支持。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帮助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小微企业融资增信。 (四)着力科技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重点加强信息技术领域协同创新平台、公共检测中心、产业联盟建设,培育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加强标准和规范建设,推动建立和实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大数据等标准规范,完善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规范,加快重点及新兴信息消费领域产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和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营造信息技术创新环境。支持市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行业知名度的企业“走出去”。 (五)建设人才队伍。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培养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和战略运营团队,重点引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级技术专业人才。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专项培训等形式,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市建立实训基地,形成稳定的高素质信息技能人才队伍。对引进的高层次信息化人才优先协助解决其居住、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鼓励技术入股、专利入股,支持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参与分配。建立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信息化专家的智囊作用。加强领导干部信息化知识培训,开展信息化基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研究,提升领导信息化建设的能力。 八、加强信息化组织实施 加快推进信息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各方力量,抓好试点示范,强化督促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统筹协调,研究解决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要切实履行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做好总体规划、组织协调、政策制定、项目管理、督查考评等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把推进信息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实际扎实推进。各部门要强化协调配合,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服务作用,组织调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 (二)开展试点示范。围绕信息化建设中心任务和关键突破口,加大资金、技术、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在“两化”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农业农村信息化、电子政务、信息惠民等方面,谋划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的项目,示范带动全市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在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支持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组织开展以推进信息化为主题的宣传推广活动,大力宣传各行业、各领域和典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开展信息化优秀工程评选和杰出人才表彰工作,营造推进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督促检查。将各级、各部门信息化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建立跨部门联动的信息化动态监测机制、绩效评估和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信息化第三方独立评估体系,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对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和涉及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等进行评价。开展电子商务和信息消费统计监测,推进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测工作,加强分类引导和推进,确保信息化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信阳市人民政府 2014年6月23日 |